4月12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予以发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意味着中国电子烟长时间以来无国家标准生产阶段的结束,对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标准《电子烟》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发布后,所有的电子烟产品都必须依照国标进行生产,按照国标允许添加的101种添加剂进行限量添加。雾化物中的烟碱浓度不应高于20mg/g,烟碱总量不应高于200mg。雾化物不应对未成年人产生诱导性,不应使产品特征风味呈现除烟草外的其他风味。
同时,《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电子烟释放物中甲醛、乙醛、丙烯醛等物质的释放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并要求电子烟烟具应具有防儿童启动功能和防止意外启动的保护功能。
中国烟草产量巨大,烟草行业庞大利益链,成为控烟决策的最大阻力。调查显示,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由2018年的26.6%下降到2020年的25.8%,但仍与 “2030年降至20%”目标有较大差距。从2003年中国药剂师韩立申请现代电子烟的第一项专利至今,电子烟行业已走过近20个春秋。其中,2009-2018年被业内认为是电子烟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电子烟使用率持续快速提高的带动下,全球电子烟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全球电子烟市场销售总额2015年超过70亿美元,2016年达到85亿美元。目前全球有十四亿烟民,2016年世界烟草产值高达6500亿美元,全球电子烟市场产值占比微乎其微。
我国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但国内消费市场依然较小,电子烟在我国的普及率还远低于欧美等国,电子烟行业呈现需求中心在欧美、制造中心在中国的全球产业链格局。中国深圳是电子烟最大的生产集中地,出口的电子烟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早期进入者实力优势比较明显,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发展前期都比较好,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订单。而后期进入者,包括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贸易商,由于规模实力都比较低,往前推进进度缓慢。
随着监管落地及电子烟国标的出台,电子烟行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行业门槛也被推高。在此背景下,一批没有研发能力及管理能力的中小品牌或将被筛选出局,市场集中度提升,利好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