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郑重作政府工作报告。
据新华网摘登内容显示,在这份意义重大的报告里,“标准”一词被提及多达17 次,此频率创下近十年之最,极为引人注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17次对“标准”的提及,广泛覆盖了产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三农”、财政、金融、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绿色低碳等众多关键领域。这一现象充分凸显出“标准”已成为国家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标准已经成为提升治理效能、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手段。它就如同社会运行的规则标尺,确保各项事务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标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引领着产业不断升级、促进技术持续创新。
例如在产业方面,高标准能够促使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而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大舞台上,标准作为重要的规则依据,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能够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制定修订环保、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
提高优抚补助标准。
健全低保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拓展救助对象范围。
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
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
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
持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程。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